我读的第一本小说是巴金的《家春秋》。
(资料图)
初中时候的我,还是个单纯懵懂的中学生,并不懂得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的本质,也未曾理解为什么说是“春天是我们的”。但我对世界充满好奇,对课本以外的知识更是求知若渴,所以我尤其钟爱学校门口那个流动二手书摊。每次见到那个左脚残疾的叔叔就地铺着大帆布,摆上各种各样的书籍时,我都会蹲下来左翻翻右看看,终于,那本穿着黄色书皮、比我手臂还厚的《家春秋》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被它深深地吸引了。我连着三个星期的中午,都蹲在流动书摊上看它,但因为自己买不起,所以每次都只是翻看几页,不敢多停留,生怕被书摊老板赶走。我花了7周时间,省吃俭用,才凑够了24块钱,终于把这本书买了下来。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我在家里只要有空,我就会抱着《家春秋》,蹲坐在家的楼梯口上阅读。它强大的文字感染力把我带进了《家春秋》的世界,我仿佛来到了20世纪初,置身于巴金字里行间的高墙门第里,看到了这里的悲欢离合,也看到了封建社会是如何吃人的。这对当时懵懂的我造成了非常强烈的思想冲击,我总是对鸣凤——一个年轻貌美的生命的死亡难以接受,可封建礼教,它就是要把美丽的东西毁灭的那么彻底,不给人留下一丝丝的念想。
当时我从《家》中隐隐约约可以感觉到,这个家并不是我们心中的家。它既不像是慰藉心灵的港湾,为你遮风挡雨,也不像是冬日的暖阳,可以给人带来温暖。书中的家,更像是一个牢笼,它囚禁着向往自由的魂灵,它磨灭着追求光明的心灵,而这个家的掌控者,那个我迫不及的希望他死去的大家长——高老太爷,他只需要说一两句话,定一两个家规,就能达到“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效果,他的手中就像是时刻都握着一把无形的利剑。
才华横溢而又懦弱步步相让的高觉新,他屈于封建礼教,丧失想法,对事情无主见,谁敢说他是真的是一个优秀的青年?他活着的一辈子都不如丫鬟鸣凤活得明白、刚烈,在他失去母亲和妻子之后,我原本以为他会改变现状,敢于与封建礼教“抗争”,没想到他依然是“烂泥扶不上墙”。
想法标新立异的高觉慧,一开始让我觉得他是个不听话的富家子弟,对家里长长短短“嗤之以鼻”,总是惹怒家长们。随着深入的阅读,我才敢肯定,他才是这一家活得最潇洒最有思想的人,他始终坚信自己能胜利,能战胜封建礼教,能敲响家里的丧钟。
沉稳执着的高觉民,虽然没有三弟觉慧的勇敢,但比大哥觉新更有主见,从他对表妹琴的情感和对封建习俗的厌恶,便可以感受得到,他也是一个不愿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者。
顶着来自《家》的压抑,我坚持把《春》看完。春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希望,都是美好的开始,但高家子孙们依然逃不出“吃人封建礼教”的手掌,面对顽固不化的长辈,觉新、剑民、蕙等人都沦为封建思想的阶下囚。勇于追求自由、幸福的觉慧、觉民、琴、淑英他们,真正迎来了绚烂的春天。在自由的上海,他们解脱了家庭和家长的压力,用先进的思想武装着自己的头脑,走在社会的最前端,在那一刻,他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正如高淑英所说:“春天是属于我们的”。
秋天本是个凉爽、收获的季节,但读完了《秋》,让我感觉不到丝丝凉意,凉风也吹不散的沉闷,让我不得不放下书本切换心情。不管是留在高公馆里的人,还是逃离到社会上的高家人,他们都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在生活上迎来了各种困难,在连他们自家人都无法说清楚原因的前提下,卖掉了高公馆,这个家就随之而解散了。
这是我这一生中看的第一部小说《家春秋》,它虽然是写着一个封建家庭里的主人及其发生的故事,但它反应了当时社会的现状,隐隐约约感觉到的呼吁,是对自由、民族、尊严、人格、解放的渴望。不得不说,这样的想法和做法,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的确是鲜明特例。他们敢于挑战“吃人的封建礼教”,虽然最后结果没能让封建势力“血债血还”,但却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即使是到了现在社会的新环境,它依然牵动着年青一代的心。
书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粮食,相信很多人都喜欢看书,看过许多好书,而无论是实物纸质书抑或是电子书,无论是古今抑或是中外的书籍,都能给人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阅读体验和感悟是一种很私人的感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不同的人阅读相同的书籍,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阅读相同的书籍,往往也有不一样的收获,跟以往相比,甚至会对书中表达的观点有截然相反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