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这些表现,是在向你求助!
正值暑期
你家孩子是否成为了
【资料图】
“网络大军”中的一员?
看小说、查资料、玩游戏……
网络世界便捷又丰富
但作为家长的你是否担心
孩子遇到网络上的不良内容?
今年6月底
中央网信办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
“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
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重点聚焦有害内容隐形变异、
网络欺凌、隔空猥亵、网络诈骗、
不良内容、网络沉迷、
新技术新应用风险七方面的问题
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那么
当孩子遇到
网络欺凌、隔空猥亵、色情信息
家长该怎么办?
针对未成年人
主要有哪些网络诈骗类型?
网络上的新技术、新应用
都有哪些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
由伊利集团冠名播出的
《三农三人谈》邀请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支振锋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
执行主任
于旭坤
进行深入解读
怎样理解网络欺凌?
该如何整治?
在互联网络高速运转、网络社交软件广泛运用的今天,一种特殊的欺凌形式悄然无声地存在、发展。学生欺凌行为逐渐从现实校园中蔓延到网络世界,网络欺凌成为很多人越来越关注的社会问题。那么,怎么去理解网络欺凌?
支振锋表示,线上的问题往往都有线下的根源,校园里的霸凌有可能会来到网络空间。比如,有些人可能把孩子的个人信息、日常情况等在网上曝光,给孩子形成很大的压力,这就算网络欺凌。还有就是把孩子的不雅照片、视频或殴打孩子的内容放在网上,让别人围观,这也是一种网络欺凌。总之,就是把日常生活里孩子的面子、自尊心、人格尊严、个人信息、个人隐私、不雅情况等,或主动曝光、或进行“人肉搜索”,对孩子构成一种心理压力,给孩子的名誉、声誉、心理、人格带来压力和贬损。这些都是网络欺凌,所以网络欺凌目前来看处于多发。
于旭坤表示,关于学生欺凌,未成年人保护法有规定,包括教育部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里也提到, 孩子受到欺凌有多种形式,比如语言欺凌、身体欺凌、社交欺凌、财务欺凌等。学生欺凌里有一种形式就是网络欺凌,比如拉一个群,通过文字、语言、图片等方式一起骂一个孩子,即使这个孩子退群了,有时他的同学也会把截图发给他。第二种情况就是身体欺凌,比如掌掴、强迫裸露身体等,再把图片发到网上,这是身体欺凌和网络欺凌的混合。因为网络能无限扩散,很多人都看到了,就会对孩子造成特别大的伤害。
网络欺凌严重时会导致孩子“社会性死亡”,即“社死”,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很严重的危害,可能会厌世、轻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这种网络欺凌在很多时候已经是网络暴力了。
那么,该怎么整治网络欺凌?
支振锋说,要及时发现。对未成年人在网上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从国家来讲要有法律,有监管部门的日常监管、巡查、执法,还要有家长、学校的协助。平台的主体责任也非常关键,平台应该及时监测到欺凌视频的发布,阻止其传播。
孩子遭遇网络欺凌,
家长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于旭坤表示,首先应该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在实践中,家长可能会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当孩子向家长求助时,家长认为孩子把问题想得太严重了,对欺凌者置之不理就可以了,但这时孩子特别需要心理上的支持,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他的感受。当家长意识到问题严重性时,可以进行投诉举报,要求平台及时断开链接,减少损失;还可以起诉对孩子实施网络欺凌或网暴的人,要求民事赔偿,包括公开赔礼道歉、在网站的显眼位置进行澄清声明等。因为网络欺凌或网络暴力中的造谣、谩骂,都侵犯人格隐私。
第二种极端的家长认为,孩子被欺负会受到极大的心理伤害,就把事情越闹越大,其实这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结果。所以,家长要正视孩子的感受,要问问他想要获得什么样的结果,需要家长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支持,一定要站在孩子的立场和角度处理问题。
支振锋表示,在网络社会,家长和孩子要共同成长。其实家长对网络的了解可能还不如孩子,所以很多时候家长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孩子一起提升数字素养。最起码家长和孩子自己不能成为网络欺凌、网络诈骗、网络有害内容的发布者或传播者。
此外,家长也要知道什么是网络上的有害内容、不良内容,一旦发生情况,知道怎么举报。比如,平台内部对于网络暴力有一键关闭、特别私信功能,关闭后就收不到不良的信息了。很多网站平台都有违法不良信息内容举报的网络入口,监管部门也有全国统一的举报电话(12321),可是大部分家长不清楚。
发现孩子在网上看色情信息,
家长该怎么办?
孩子上网还可能会遇到一种不良内容,那就是色情信息。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在偷偷看一些色情内容,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忍不住。那么,发现这种情况,家长该怎么办?
于旭坤说,确实发现过有些孩子因为长期看色情视频、文学,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需要家长警醒。作为家长,要正视这个问题,孩子有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在成长过程中是正常的,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健康引导,给他普及一些更健康的生理知识。
支振锋表示,色情信息是法律明确规定的违法信息,甚至有可能构成犯罪。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和孩子进行沟通教育,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认识到这是孩子在特定生长发育阶段的一种特定情况。家长见到涉黄的、涉暴的违法不良信息,都应该去举报,这是家长的社会责任,也能保护更多的孩子。
怎样发现未成年人被“隔空猥亵”?
如何及时制止?
现如今,通过网络哄骗孩子要裸照或者裸聊的现象也很让大家担心。但是,它往往发生得比较隐秘,如果孩子不说,怎么才能及时发现这种情况从而进一步整治?
于旭坤表示,孩子会有一些异常表现,可能长时间在卫生间里不出来,一直看手机,叫他干什么他都不是特别有兴趣。有些孩子受到了这种伤害会做噩梦,或者特别害怕提到某些事情,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关注,因为它没有明显的外伤,“隔空猥亵”是看不到的。还有些孩子会在网上买一些网状丝袜类的用品,这都是一些小苗头,有些家长比较粗心就没有发现这些细节。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被“隔空猥亵”或被恐吓,这时应该怎么办?
于旭坤说,第一时间必须报警。有些家长觉得要先跟对方谈一谈,搜集更多证据,其实网络平台、公安机关是能够侦查出来的,网络平台也有线索能够配合调查,有时家长反而会打草惊蛇,让对方有了防备和反侦查意识,等家长真正报警的时候,公安机关有时就没办法侦查下去。还有的时候没形成案件,家长心里难受、生气,就把负面情绪传导给孩子,这也是不好的。
家长要把截图及时保存下来,跟孩子交流的过程中要录下来。因为孩子跟家长聊时说得比较清楚,第一反应会非常诚实地把整个过程说出来,但等公安机关或司法机关再介入时,孩子就不想再说了,所以要注意保留证据。
从整治的角度来讲,既然这个现象这么隐蔽,怎么才能在发生过程中及时制止?
于旭坤表示,情况发生后,互联网平台必须得断开链接,它有强制报告的义务。比如,跟孩子密切接触的单位或个人,发现孩子身体可能受到伤害时,必须报警。如果不报警,轻则处分,重则要追究刑事法律责任。同样,作为互联网平台,只要发现有猥亵、性侵害等情况,必须向公安机关网信部门报告,这是他的法定义务。
延伸阅读:
警惕!网络世界里,“咸猪手”伸向了孩子
最高可判死刑!法律亮剑,斩向性侵儿童的黑手
未成年人把银行卡借给陌生人
可能犯“帮信罪”
在《关于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中,还提到了网络诈骗的问题,这也是大家都很关注的一个问题。那么,针对未成年人,主要有哪些网络诈骗类型?
《通知》指出,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以“内部人员”“含泪转让”等名义向未成年人虚假售卖演唱会门票,实施网络诈骗。
②以免费游戏装备、投票返现、盲盒抽取、粉丝抽奖等名义诱导未成年人加入群聊,诱骗转账汇款。
③诱骗未成年人提供社交账号、支付密码等用于网络诈骗活动。
于旭坤举例说,有假红十字会诈骗,他们会和孩子说,捐款9.99元可以返钱、送游戏装备。孩子不懂就捐了,之后骗子就会给他发一个截图,说未成年人捐款了导致他们账号冻结,必须得解冻,让孩子用父母的手机交6万元,但这些钱会退还,如果不解冻的话,孩子和父母都要坐牢。很多孩子都相信了,被骗几元、上千元、上万元的都有。
大家还要注意“帮信罪” ,全称叫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于旭坤说,有些人在国外实施网络诈骗,通过向未成年人,尤其是十六七岁的孩子借银行卡来转移诈骗的钱。孩子觉得银行卡平时不怎么用,还能卖500元钱就做了,有的还介绍同学。这实际就是通过银行卡走账。
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孩子是因为无知被骗,但不能因为无知就不承担法律责任。有些孩子就因为犯了“帮信罪”,承担刑事法律责任,被判实刑或缓刑。所以也提醒孩子,银行卡、身份证绝对不能外借。
网络上的新技术、新应用
都有哪些风险?
这次整治专项行动中,新技术、新应用风险问题也是重点内容。那么,网络上的新技术、新应用都有哪些风险?
支振锋表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做深度合成的“AI换脸”。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了解一个孩子的父母信息,就可以深度合成伪造一个该孩子母亲或父亲的讲话视频,模仿其外表、语速、语气、声音、手势。对诈骗或进行色情活动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工具。特别是现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比如ChatGPT、文心一言、商汤日日新大模型,可能会成为孩子们的信息源头,也叫信源,是孩子们的教科书、百科全书。假如这个大模型监管不力,它不仅会输出文本答案,还可能会输出音频、视频、图像,这里面可能会有涉黄、涉暴、违法的内容,还可能会有价值观扭曲的信息。未来的新技术、新应用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超出很多家长的日常认知。
在《关于开展“清朗·2023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三种新技术、新应用的风险问题。
①利用“AI换脸”“AI绘图”“AI一键脱衣”等技术生成涉未成年人低俗色情图片视频。
②利用所谓“阅后即焚”的密聊软件诱骗未成年人提供个人信息,诱导实施违法行为。
③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制作发布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
我国现在已经有一些关于人工智能深度合成、网络音视频管理的规定,也刚刚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尽管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去治理、去约束,但仍需要家长提高数字素养,善用这些AI新技术新应用来增加知识,识别里面有害的、违法的、甚至涉嫌犯罪的信息。
如今我们都离不开网络,网络是生活、学习、工作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新的生活空间。重要的是家长要和孩子多交流,不管是数字素养、法制素养还是文明素养,家长和孩子要共同成长。
观看完整视频
净化网络环境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
由于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性
以及互联网信息
海量、技术更迭快速等特点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是一项
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学校等
各方形成强大合力
共同撑起未成年人的网络晴空
部分资料来源|中国网信网、人民日报
编辑|曹梦媛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